缺失定價權危及中國產業控制力-其它資訊
中國從制造和出口大國向產業和資本強國邁進,是未來一段時期整體經濟結構升級的內在要求。為此,必須正視短期內難以克服的資源供應瓶頸,并找到可行的對策,早日形成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否則,假如沒有足夠強的產業控制能力,即使制造能力再強,也很難躋身一流經濟強國之列。
其實,這話還算留有余地。眾所周知,在初級產品國際市場上,中國從未握有主導權。以石油定價機制來說,這些年來中國企業基本上是看客。目前國際石油的定價載體是三大期貨市場和五大現貨市場。國際市場石油交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區的基準油為定價參考,以基準油在交貨或提單日前后某一段時間內現貨市場或期貨市場價格加上升貼水作為原油貿易的最終結算價格。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紐約商業交易所的西德克薩斯原油價格和倫敦商品交易所的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兩者被視為全球石油市場兩個最重要的定價基準。過去,油價走勢主要取決于基本供求關系的變化,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石油定價權主要掌握在歐佩克手中,自從紐約、倫敦兩大期貨交易所成立之后,期貨市場價格在國際石油定價中逐漸扮演主要角色,油價定價權漸轉移到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一些金融機構和英美石油公司掌控了國際油價的定價權。特別是影響力極大的投資銀行,通過期貨這一合法但監管漏洞很大的金融工具,利用他們對相關信息的壟斷與話語權的操縱,誘使石油價格按照它們預期的目標變動。而在上述定價機制形成過程中,中國企業基本被排除在外。
至于在鐵礦石市場定價權方面一直處于被動接受地位的中國鋼鐵企業,盡管一再聲言要博得定價權,但始終難以撼動三大鐵礦石的蠻橫地位。其中原因,除了既有鐵礦石貿易秩序的慣性作用之外,也與中國企業對國際商業規則知之不深、部分企業內耗嚴重密切相關。并非鐵板一塊的中國企業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中極易出現為了一己私利而損害整個行業的現象。以至于上游企業稍微施展談判之外的手腕,就能輕易拿到極為重要的商業信息,進而使中國鋼鐵企業全行業利益受損。
中國企業在石油和鐵礦石等大宗初級商品定價權上的缺失,在折射出中國依然處于不平等國際分工地位的同時,也對中國產業控制力亮起了紅燈。
冷軋鋼管生產工藝流程 汽車軸管用鋼 (太規) 螺旋焊管主要質量指標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