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業需要市場化-其它行情
經過長達兩年艱苦卓絕的抵抗,2010年4月28日,中鋼協常務副會長羅冰生承認,中國在2010年鐵礦石談判中處于不利局面,國內鋼鐵企業可以與三大礦山公司個別接觸。這意味著中鋼協主導的鐵礦石談判以失敗告終。
有關鐵礦石的談判,如今成了檢驗中國需求在全球影響力的一塊“試金石”。可惜,中國需求的作用在鐵礦石市場很不理想。從幾年前中國鋼企正式和三大鐵礦石巨頭進行價格談判起,到現在年年耳聞的是中國鋼企被迫接受三大巨頭的價格條件,即使在金融危機肆虐的去年也不例外。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之一與中國鋼企鐵礦石采購供應體系過于分散有關。羅冰生坦承,中鋼協曾呼吁鋼廠聯合抵制三大礦山大幅漲價的做法,控制進口節奏。但由于要保證自身原料供應,這一倡議并沒有得到多少鋼廠的響應。
鐵礦石進口主體的過于分散,其背后是鋼鐵產業的分散。產業分散導致盲目進口、惡性競爭,從而嚴重影響到鐵礦石談判中的話語權,難以形成相對一致的對外博弈力,讓中國喪失了作為鐵礦石大買家的優勢地位。對于這一問題,政府、行業乃至鋼企并不是沒有看出來。這些年,鋼企的并購重組目的之一即為此。
在鋼企的兼并重組中,既有國有鋼企的相互重組,也有國有鋼企重組民營鋼企,以及民營鋼企重組國有鋼企。而國有鋼企的相互重組,一般是作為央企的鋼企并購地方國企的鋼企,但坦率地說,不論哪種形式的兼并重組,整體效果都不是太好,基本還處于規模擴張的層面,沒有進行實質性的合并。原因出在幾乎所有的重組都帶有政府的意志,是“拉郎配”或“近親繁殖”的結果,即使確出于企業發展需要,政府在重組過程中也介入很深。
在中國,鋼鐵業是一個頗獨特的行業。它既不像石油、發電等上游資源行業那樣,實現了央企的大一統,也沒有像機電和輕工等下游行業那樣,早已徹底民營化,這是一個半市場、半管制的特殊行業,鋼材價格已經完全市場化,而鋼鐵資源配置又牢牢抓在政府手里。另外,盡管國有鋼企占主體,但除了少數央企外,其余的都是地方鋼企。
鋼鐵行業的這個特點,決定了政府是兼并重組的主導者,這使得重組存在政府利益分割的難題。如果是市場配置資源,重組看重的是效率,但政府撮合的重組,它可能就意在其他,比如,為了獲得新項目的批準。現在國家控制產能過剩,不搞新鋼廠審批,只有兼并了老廠,淘汰了落后產能,才能有新指標。另外,在重組中也存在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由于地方鋼企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比重較大,地方政府出于保護自身利益的需要,往往支持地方鋼企做大。所以我們看到,近年幾大鋼企的重組,基本是在本省,如河北鋼鐵、山東鋼鐵,而跨地區的央企兼并地方鋼企,則要緩慢得多。
即使是省內企業的合并重組,由于采取的是國有資產的劃撥調整,目前主要還處于規模擴張的層面,雖然這也是必要的,但兼并重組后的企業大多還是獨立核算、獨立經營,并未對業務流程進行重組。因此,與兼并重組前相比,也不能發揮規模擴張的實效性。
總之,在政府的強力干預下,鋼鐵業的兼并重組多催生出一批換湯不換藥的翻牌公司,企業機制和股權結構并未有根本變化,也就很難達到國家的預期目的。這并不是說在企業的整合重組中不應發揮政府的作用,而是說這種作用的發揮必須適度,不能損害市場的運行機制。如果政府介入過深,企業重組變成為了完成政府的任務,則必然會打亂和改變市場規則。
鐵礦石談判的屢屢失利告訴我們,鋼鐵業需要真正基于企業自身利益的市場重組。因為做大做強只能來自于殘酷的市場競爭,而不是政府的行政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