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價格金融化漸行漸近-其它資訊
一、鐵礦石價格的過去
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為保證穩定的礦石供應來源,日本鋼鐵企業通過貿易財團,與澳大利亞、巴西等國鐵礦石廠商簽訂了10年—15年的長期合同。這些合同約定了每年的供應量,但價格由每年全球重要的鋼鐵企業和鐵礦石生產商廣泛討論后達成,此價格稱年度鐵礦石基準協議價。該價格決定體系迄今已有40余年的歷史。
鐵礦石長協機制是利用鋼鐵企業和鐵礦石供應企業的利益互補建立起的長期依存關系,其將短期利益長期化,將國際貿易變成類似于傳統熟人社會里的交易關系,也穩定了鐵礦石價格的波動。
根據統計數據,從1981年至2000年的20年間,鐵礦石年度價格調整幅度均未超過20%,其中超過10%的為7次,而漲價和跌價的年份基本是各占一半。長協制度的存在,成為鐵礦石這個貿易量僅次于原油的世界第二大大宗商品長期缺席世界各主要交易所的原因。
二、中國與鐵礦石價格
2003年,中國進口鐵礦石數量第一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當年末,中國首度參與了一年一度的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2004年中國接受了日本新日鐵公司的談判結果,即價格上漲18.6%。2003年—2009年,是中國鋼鐵工業高速發展,產量迅猛增加的時期,同時中國企業也見證了鐵礦價格節節攀升的過程。
中國鋼鐵工業的特殊格局使其在長協價之外還滋生出一個中國特有的現貨礦市場。由于眾多國內中小鋼廠拿不到礦山的長協礦份額,所以只能以現貨的形式向澳洲、巴西或者印度的礦商購買鐵礦,隨著中國中小鋼廠的不斷壯大,鐵礦現貨市場規模也越來越大。